看中醫到底看幾次才夠

看中醫到底看幾次才夠
Dec-09,2013

《資料來源》就醫品質安心手冊

看中醫,到底看幾次才夠?

文哲當上了部門經理後,為了表現出優秀的工作能力,幾乎天天生活緊張,每天操煩憂慮的事情多,經常心煩健忘、腰痠不適、眼睛乾澀、頭暈口乾,睡眠也出問題。

文哲之前曾求助西醫治療失眠,之後他怕長期吃西醫的安眠藥成癮,轉而求助中醫,希望中醫師給他一些調養助眠的方法。不過,文哲聽說看中醫必須要有毅力去長期就醫,而且還要找個醫術好的中醫來醫治自己,才會有療效,而不白白浪費就醫的時間與醫藥費。

傳統中國醫學從西元前三千年的黃帝時代發展至今,歷史悠久,累積先人豐富的智慧及經驗,以全人觀念照顧病人。因此,中醫師看診時,會花很多時間去觀察病人的整體狀況,透過「望(眼看)、聞(耳聽與鼻嗅)、問(詢問)、切(把脈)」的診斷方法,診察病人的病症,進而去了解病因,從而為辨證論治提供治療的依據。

台灣民眾就醫,普遍習慣中西醫交錯尋求的醫療行為,針對同樣的疾病,中西醫的疾病定義、治療方式都不同,假使中西醫沒有共同的醫療用語來解釋給病人了解的話,有時會讓病人越看越迷惑。

不過,已經有不少懂得現代科學的人,加入中醫的行列,使得中西醫有了對話的空間,可以用現代醫學的語言,去看傳統治療的方法並做解釋,讓中醫跨越藩籬與現代醫學接軌。台灣合格的中醫院的醫師來源,除了有通過特考的中醫師外,還有所謂擁有中醫、西醫雙執照的「中西醫師」,為民眾提供醫療服務。

然而,中醫詳細的問診、似老朋友地的親切態度,似乎成為像文哲這類病人在主流醫學遍尋不著答案、不信任西醫治療與藥物時的另一線曙光。但是,初次找中醫就診的文哲,不免有些擔心:「什麼樣的中醫才是好中醫?什麼樣的治療才是最適合?」

病人的迷思?

看中醫吃中藥,要花較長的治療時間,到底要看幾次才會好?

很多人認為中醫藥效較慢,看病必須要看上好一陣子才行,只有慢性病適合看中醫。事實上,中醫的藥效因病而異,只要找對醫生、用對藥,通常吃中藥一星期就會有好轉的感覺。例如一般急症的感冒、腹瀉,以及常見的便祕、傷口癒合、失眠等,一、兩帖中藥就可以改善病症。

找中醫治病,會不會被針灸?

針灸治療屬中國醫學的一門,採用針刺,或燃燒艾絨、艾條的火灸人體穴位來治療疾病,有見效快、省時間、不用吃苦藥的優點,古醫典籍記載針灸之適應症約有200多種,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公布43種針灸可以治療的症狀,包括上呼吸道疾病、呼吸系統疾病、眼科、口腔、消化系統、神經肌肉骨骼疾病等,而臨床上針刺對於牙科術後疼痛、中風復健、藥癮、經痛、網球肘、下背痛、氣喘,也有輔助療效。

但是針灸並非無所不能,通常,中醫診療病人時,會依據病況的需要,決定治療的方式。若是有需要施用針灸時,醫師一定會告知病人,詢問病人對針灸的接受度。假使病人不願意接受針灸,醫師也會想辦法尋求其他非侵入性治療方式取代。

若要尋求針灸治療,需要注意哪些事情?

針灸屬侵入性治療,有一定的技術層次,所有中醫師在養成的過程中,必須接受相關的專業訓練。病人接扎針的醫療處置後,扎對穴位時,被針的部會有痠麻脹痛,但若狀況不佳,病人極可能暈針或昏倒。而一個好的針灸醫師養成不易,醫師的經驗與資歷、針灸的深度等,對疾病程度都有一定影響。

所以,醫者若不具醫師資格者將涉及密醫行為,可能危害病人的健康,經常發生施針者缺乏無菌操作的觀念,用手直接握針身,或是沒有消毒就隔著衣物為病人針灸,或是對身體的構造不明瞭,可能引發感染發炎、出血、穿刺傷、彎針、斷針等併發症,對病人傷害極大。

衛生署也提醒民眾,看病應找合格中醫醫療院所;進行針灸治療時,病人一定要慎選就醫場所,並選擇合格的中醫師治療,才不會傷身。

醫師的小叮嚀 身為現代的好中醫,必須要有與時俱進的醫療能力,除了知識、終身學習,還要有國際觀,以及醫療管理概念、悲天憫人的情操。

由於醫學有它的侷限性,神醫名醫也不可能樣樣都懂、百病都可治癒。中醫必須靠觀察體會來推演疾病的進展及診斷,因此好醫師多半會細心問診,反覆推敲致病原因,寫下詳細的病歷紀錄。與病人溝通病情時,態度誠懇而開放,而不是一味地拍胸脯自誇自己醫術有多厲害。